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品牌资讯 >> 
全球观天下!重庆“一号工程”与郊区新城建设

时间:2023-02-10 11:57:19    来源 : 重庆马路社

来源:渝中发布

1月28日召开的重庆市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资料图)

规划建设郊区新城是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空间功能和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中央文件,对郊区新城建设进行部署。

在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看来,中国的新城建设经历了卫星城(即“卧城”,居民在主城区上班,在卫星城居住,职住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到产业新城(各种开发区其实都是产业新城,这种新城最大的问题在于生活配套服务不足),再到产城融合的新城,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发展阶段。

北京是我国最早进行规划建设郊区新城的超特大城市之一,在其2017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提出重点引导非首都功能及城区人口向“一副多点”地区转移。“一副”,就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重点承接北京城区的非首都功能。多点,就是多个新城,包括昌平、顺义、房山、亦庄、大兴等。2017年底,上海提出重点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五大新城。2021年3月,上海进一步提出将五大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重庆也在积极谋划郊区新城,“十四五”规划提出,研究设立“大铜新区”,推动大足、铜梁城乡融合发展。支持武隆、南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规划启动“凤来新城”。支持南岸、巴南整合毗邻地区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开放平台等资源,共建一体化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支持建设永城—南桐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支持建设“长垫梁”绿色经济走廊,加强与两江新区、涪陵和“万开云”板块协同发展……

当前随着,重庆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郊区新城在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同时,有望加快呈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引擎。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2014年以来,国家沿“两横”的长江通道及陆桥通道,“三纵”的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先后批复长江中游、成渝、长三角、中原、北部湾、关中平原、呼包鄂榆和兰州-西宁等19个城市群发展规划。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是成为撬动西部地区发展,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众所周知,城市群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态。圈一个城市群简单,但是做实一个城市群、真正实现一体化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除了打通物理障碍,更需要破除行政区划壁垒,促进各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持续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历史和现实说明,相比于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突破行政壁垒,构建统一大市场是最难啃的改革“硬骨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需要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根据规划,到2025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为实现这一目标,川渝一方面在毗邻地区规划建设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一方面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与城市群相比,具有更小空间尺度、有更好合作基础、有更多合作诉求等特征,可以视为打破行政壁垒、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本来在一个市域范围内,行政壁垒相对较少,更容易实现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市场配置和自由流动。但,问题依旧不容小视。比如,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江津多次表示,受行政壁垒制约,交通通而不连,阻碍其融城步伐。

在这个背景下,重庆规划建设一批郊区新城实际上就是在尽可能小的组织单元里,通过加强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新城与新城,新城与一般城镇的功能衔接、交通对接、设施共商、环境共治、机制协调等,建立跨行政区合作机制,引导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在丰富和发展双城经济圈功能体系,助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同时,还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并形成突破深水区的重大制度性成果,为重庆都市圈同城化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提供示范和经验。

二、主动服务双城经济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认为,建设郊区新城,一定要跳出行政区划,从都市圈的视野看郊区新城。比如珠三角靠省级力量布局新城,深圳的郊区新城也会包含东莞、惠州的某些部分。而上海的五大新城布局也并不是完全和主城区连在一起,为的是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发展龙头的作用,联动周边其他城市,使产业链更顺畅。

在这个意义上,重庆规划建设一批郊区新城,不是简单的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与功能疏解,还要突出其功能的开放性与协同性,积极主动服务重庆都市圈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即“在全局中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

永桐新城效果图

比如,为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示要求,重庆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綦江万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发展,将永城—南桐一体化发展作为先行示范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随后,綦江区、万盛经开区共同推动永桐新城建设。而永桐新城实际上就是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

对内,永桐新城的存在首先推动綦江—万盛同城化一体化融合化发展,綦江区委还专门为此建立綦万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工作规则,设立綦江—万盛创新经济走廊建设指挥部,为重庆其它跨区域的郊区新城建立合作机制提供重要的探索;其次,永桐新城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通道带物流、以物流带贸易、以贸易带产业”的效应,通过政产学建设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将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格局,改变目前綦江—万盛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充分的局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外,永桐新城依托渝贵铁路、川黔铁路、渝贵高铁、三万南铁路、綦万线市域铁路等交通走廊形成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融入一小时通勤都市圈,同时发挥其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渝黔综合服务区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的优势,联动江津、南川,推进与遵义市及毗邻的桐梓、习水等黔北地区合作发展,形成链接辐射区域的战略支点,将有效联动拓展重庆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黔中城市群的交流合作空间,带动黔北地区发展。而这正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与西部地区协调联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南高科·綦江制造产业园。杨圣龙 摄

不仅如此,永桐新城立足传统产业和区域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等优势,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核心及关键零部件配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努力打造产业链上竞争力的环节,不仅将助力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产业体系组成部分。换句话说,永桐新城通过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并与重庆中心城区深化产业和科技创新分工协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相连”的产业捆绑格局,使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全球产业网络中具有关联性和独特性。

标签: 新型城镇化 行政区划 自由流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