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牡丹文化节开幕,5月31日之前市民可不要错过花期。今年牡丹文化节京内新增3个展区,京外首次邀请天津市、河北省4个特色牡丹园区共同参与,设有13个展区,展出观赏面积6500余亩,达历届之最。
【资料图】
民谚有“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之说,从谷雨到立夏节气之间,牡丹、芍药相继开放,连畦接陇,一望无际,成为京城春末夏初之胜景。
位于海淀区东南部的牡丹园,与位于朝阳区西北部的芍药居,被誉为京北地名中的“二雅”,颇富诗情画意。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不过,今天的牡丹园一带在历史上并没有大面积种植牡丹的记载。这里曾是元大都土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口,俗称“豁子”,因有阎姓人家较早在此居住,故称“阎家豁口”,也称“大豁子”。明清时这里为京城的北郊区,多为土岗子和坟地,人烟稀少,十分荒凉。西面不远处便是塔院,所以这里曾有塔院的50多亩香火地,有庙有碑,庙里的和尚还在此种菜。1958年以后这一带为东升公社塔院大队的农田,多种植蔬菜。
牡丹园这一地名的历史其实只有几十年。1973年北京电视机厂(后更名为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占地,兴建厂区。它是我国较早的彩色电视机生产和出口基地,所产的电视机以“牡丹”命名,当时是国内的名牌产品,其广告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句广告语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诗里的“京城”本指唐朝都城长安,而广告词将诗里的“京城”借指电视机产地北京。
1988年北京城建四公司开始在北京电视机厂厂区东侧兴建住宅区,到1990年底已初具规模,小区的名字以电视机的品牌“牡丹”命名为“牡丹园小区”。
随着这一地区的逐渐开发建设,农田逐渐减少,住宅区和道路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有的农田已消失。多条公交车在此设站,站名就叫“牡丹园”,这一带逐渐成为京北的繁华区域,也使“牡丹园”之名为人们熟知。
芍药也是名花,有“花中之相”的美誉。京西门头沟的百花山,历史上就生长野生芍药。辽代时南方的芍药被移植到辽南京城(今北京),明清时京师芍药以丰台最负盛名,有“丰台芍药甲于天下”之誉。
芍药居位于朝阳区西部偏北,《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称:“(芍药居)成村年代无考,因村中原有一位种植芍药的老者,颇有名气,人们尊称该地为芍药居,故名。”
据传早年间芍药居是一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无名小村落,地处元大都北土城北面。清乾隆年间,距此不远的太阳宫香火很旺。有一年初夏,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时,顺便到太阳宫施香。当路过一家小店铺门前时,见店里摆着许多鲜花,于是走了进去。他在店里转了一圈儿后发现店铺后面有个农家小院,院内种植的芍药花开得正艳,满院芬芳,但见一位老者正在浇花。乾隆皇帝龙颜大悦,因为后宫娘娘们最爱用芍药调的花蜜养颜,于是乘兴给这家小花店赐名“芍药居”,并要店家将芍药花送进宫里。此后村里的许多人家便开始种植芍药,除了送到皇宫外,芍药花还销到京城花市。这个无名小村也依花店之名而称“芍药居”,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是一个在当地流传的传说,并无史料可考。20世纪80年代,芍药居为朝阳区太阳宫乡的一个自然村,此后随着芍药居小区的兴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名为人们所知。特别是地铁13号线、10号线在此设置“芍药居站”,更是让这个地名广为人知。
标签: